? 一條條通往村莊社區的道路寬闊平坦,兩旁綠樹成蔭;一棟棟白墻黛瓦的農家新居干凈整潔,農舍庭前屋后菜園蔥蘢;一片片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活力迸發,讓村民們幸福感滿滿。在開啟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一幅幅幽靜的山水田園畫卷,既映襯出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意境,也映襯出了達川區鄉村振興工作取得的累累碩果。
在今年1月26日舉行的四川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達川區榮獲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區;雙廟鎮二東村、管村鎮高寨村、楊柳街道兩角村、趙家鎮石埡村、萬家鎮三星村、金埡鎮金山村、麻柳鎮羅頂寨村上榜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石橋鎮大林溝村、橋灣鎮鐘山村上榜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
厚植發展新優勢
產業助力促振興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達川區立足農業、深耕主業、發展產業、引領行業,科學規劃建設明月山、烏梅山、巴河水鄉等六大組團,立足“糧油、蔬菜、生豬”三大基礎產業,突出“烏梅、花椒、柑橘”三大特色產業,緊緊圍繞農業“3+3+3”產業體系和高標準“1+4+10+N”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因地制宜建成30萬畝達川貢米、20萬畝花椒、10萬畝烏梅、10萬畝柑橘產業集群,川東北最大生豬交易中心交易額突破10億元,形成了“鄉鎮有特色、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的產業增收格局。
同時,深入開展“四子同興”工程,重點圍繞東部南大萬10萬畝糧油現代化農業園區、西部山地品質現代化農業園區、南部蔬菜現代化農業園區,抓牢“米袋子”、穩住“菜籃子”、豐富“果園子”、端好“肉盤子”。整合優化“三品一標”49個,達川烏梅被遴選為“全國十大農作物優質種質資源”之一,達川貢米、花椒等“達川產”金字招牌熠熠生輝,成功培育省級及以上龍頭企業、合作社22家,天王牧業、青包山種植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大聯農帶農力度,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達川區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的思路,堅持“奮進達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調,認真貫徹落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相關決策部署。深入開展“萬企興萬村”等活動,聯系26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22個重點幫扶村、2個“萬企興萬村”實踐示范村;發出“我在米城有塊田”稻田認購倡議書,鼓勵民營企業積極認購綠色無公害水稻田,在米城鄉完成稻田認購200余畝共計60余萬元。先后開展“銀企座談會”“民營企業大走訪”“民企消費扶貧”等活動,積極發揮企業引領作用,為達川區農業產業發展增添活力。堅持把特色產業發展作為持續推進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繼續立足自身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拓展鄉村振興之路。
生態宜居鄉村美
振興農村添動力
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打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項民心工程。近年來,達川區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以“宜居鄉村·美麗達川十大行動”“千村示范工程”為抓手,從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廁所革命”、污水處理和村容村貌等方面持續發力。
銀杏為媒,雙橋村蝶變成“杏?!泵利愋罗r村;烏梅為介,百節鎮發展為“省級產業強鎮”;紅色文化為引,石橋鎮“中國紅色第一街”蜚聲省內外;悠悠鄉愁為根,魯家坪村國家級傳統村落古韻悠悠。百節灘戲水、烏梅山賞花、帝源農場休閑,鄉村資源與休閑旅游、農耕體驗等產業深度融合,先后成功打造鄉村旅游環線3條,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5個,“特色業態經營戶”“民俗旅游達標戶”“星級農家樂”35家,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達500萬人次,實現增收超20億元。
同時,達川區深入開展移風易俗,不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組織開展爭創“美麗庭院”、爭做“最美家庭”活動,培養樹立各類模范典型,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從青包山下(石橋鎮)到巴河河畔(石梯鎮、橋灣鎮),從水河村(南岳鎮)到銀杏谷(萬家鎮),從繁華城市到廣袤鄉村,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正在達川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徐徐展開。
巴河潮涌天地闊,風勁長空丹霞舒。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達川區一直在奮進。自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達川區的鄉村完成了美麗“蝶變”,其鄉村振興工作也多次受到央視、省、市等主流媒體的聚焦報道。近年來,達川區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產糧大縣”“全國畜牧業大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中國烏梅之鄉”。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奮進達川、先行示范,吹響了“業興、民富、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集結號,一支動人的鄉村振興“協奏曲”正在達川大地上激情飛揚。(羅烽烈 桂丹倪)